什么是爬行动物?别再误解爬行动物了,不是会爬的都叫爬行动物!
在贵州关岭举行的关岭生物群国际研讨会上,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教授奥利维尔指出,在中国关岭的生物群中发现鳍龙、楯齿龙与欧洲西特提斯动物群存在诸多相似点,并且这些动物更为原始、古老,因此人类有理由相信它们的迁徙演化方向是自东向西的,在距今2.5亿年至2亿年的三叠纪中,我国西南与欧洲中部地区分别位于特提斯洋的西岸和东岸,这些区域是海生爬行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除此之外,北美洲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等地区也是如今发现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较为集中的地区。
所谓爬行动物,是指它们的体表一般均拥有保护性的鳞片亦或是坚硬的外壳,皮肤不具备呼吸功能,由于这些动物的皮肤腺极少,因此它们的身体也不会因为过快地失去水分从而走向死亡,爬行动物的头颅上除鼻软骨囊以外、全部骨化,外部被膜成骨覆盖,头部能够灵活转动,胸椎、胸肋与胸骨围成胸廓以此保护内脏,这也是动物界中首次出现胸廓这一结构,除蛇类动物外,所有爬行动物均长有四肢,水生动物种类则长有桨状的掌,指、趾之间由蹼相连,便于它们进行游泳,绝大多数爬行动物爬行时,腹部皆需贴向地面、踱步向前,仅有少数体形轻捷的物种能够疾速前行,世界上最原始的爬行动物斑点楔齿蜥,它的进行程度与地球上2亿年前生存的爬行动物近似,楔齿蜥是一类杂食性中小型爬行动物,属于爬行纲中双孔亚纲里鳞龙次亚纲下的楔齿蜥科,是有鳞目、即蜥蜴和蛇类的姐妹群体,最早出现在下三叠统层地层。
在中生代时期,曾经的各大陆中均有分布,如今仅在新西兰地区存在一属两种,分别为斑点楔齿蜥和冈氏楔齿蜥,楔齿蜥的体长约为50-70cm,寿命长达100岁以上,头骨顶部保留了原始爬行动物的松果孔,具备一定的感觉功能,因此被部分人称为第三只眼,这类动物主要居住在海鸟的洞穴中,以昆虫为食、也吃鸟蛋,19世纪因为人类引进了捕杀老鼠的“武器”,间接导致楔齿蜥濒临灭绝,从而令楔齿蜥成为了珍贵的活化石,你知道吗?爬行动物是用肺进行呼吸的,它们拥有一个心室,心室内含有不完全膈膜,从而进一步增强动物们的供氧能力,遗憾的是它们的体温仍然是不恒定的,因此不少人认为它们属于冷血动物,除此之外,爬行动物还首次形成了骨化的口盖,令口、鼻分腔,内鼻孔则移至口腔后端,通过咽、喉分别进入食道和气管,令呼吸和饮食能够同时进行。
不少小伙伴们都知道,爬行动物是在两栖动物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与此同时,它们也进一步增强了自身对陆地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彻底的摆脱了自身对水生环境的依赖,令爬行动物的活动范围更加广阔,即使如此,它们依然喜欢生活在较为温暖的地区,因为它们必须借此保持身体的温度,很少有人知道,冷血动物一词并非正式的称呼,而是民间的误读,这类动物的正式名称名为变温动物亦或是外温动物,泛指体内缺乏温度调节系统的动物类群,它们没有恒定的体温,会根据外界的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与恒温动物恰恰相反,如今世界上仅有鸟类和绝大多数哺乳类动物属于恒温动物,其它所有动物几乎都属于变温动物,也就是人们口有所耳闻的“冷血动物”,不少网友发现,大多数变温动物属于白天活动,这是因为太阳升起后温度有所提高,这些动物便能自由的展开活动,当夜幕降临,温度变低后它们也将休整一下,有趣的是,沙漠地区部分变温动物会在夜晚、清晨、黄昏进行活动,因为该地区白天地表温度过高,并且十分干旱,也就是说除非这些动物掌握了独特的抵御酷热或严寒天气的“神器”,才能够在白天、深夜肆意活动。
如此看来,并非所有变温动物都畏惧炎热、寒冷,不得不说,“冷血动物”这一分类成功的误导了无数人,最显著的当数人类对恐龙的认识,最初专家们认为恐龙是冷血、行动笨拙的动物,原因是恐龙属于爬行动物,后来人们才逐渐懂得,恐龙与现在的爬行动物截然不同,它比同体型哺乳动物的行动更加灵活,虽然霸王龙、三角龙的体型上远超大象,但它们始终保持了弯曲的后腿,这意味着它们能够如同羚羊一般狂奔,近些年以来,人类发现大多数小型兽脚类恐龙长有羽毛、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动物没有翅膀,羽毛对于它们来说,主要作用是保暖,这类恐龙与鸟类一般属于温血动物,从胡氏耀龙的复原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外貌与原始鸟类十分相像,倘若人类有幸存在侏罗纪中,人们还会认为恐龙这类爬行动物与鸟类的关系不过尔尔吗?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tpetblog.com/104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