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普网】
炎热夏季,又正值暑期,海边成为不少家庭户外游玩的热门之选。但是,去海边旅游的你,须警惕这类生物,一不留神就会被“蜇”。
既能食用,又可入药
“海蜇”这个名字被众人所熟知,极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凉拌海蜇皮”“凉拌海蜇头”“老醋蜇头”等菜名。
其实,海蜇属被归于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是水母大家族中的一员。作为生活在海中的一种刺胞动物,海蜇上部呈伞状,借以伸缩运动,可制作海蜇皮;下部为口腕部,可制作海蜇头。海蜇能食用,据有关资料记载又可入药。
目前,世界上共发现海蜇属物种6种,其中,面蜇、海蜇、黄斑海蜇和棒状海蜇4种均在我国有分布。海蜇分布广泛,在沿海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部湾的广阔海域都有,为我国重要的渔业资源种类。面蜇主要栖息于寒流和暖流之间的海域,分布地为山东南岸,其捕捞期为8月下旬。黄斑海蜇主要分布于闽南和广东沿海,个体较海蜇略小,但也是我国的食用水母之一。棒状海蜇仅在福建厦门沿海出现,因个体较小,所以受关注的程度远不如其他3种。
“手”中带毒,一触即伤
还有一种水母俗称沙海蜇,但它并不属于海蜇属,其在学术界使用的中文名字叫野村水母,是由日本人野村贯一于1920年首次发现并因此得名的。沙海蛰的形态及基因与海蜇均有较大差异,也是我国的食用水母之一。
除了上述海蜇属物种和野村水母外,我们在海边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水母呢?比如,霞水母分布于我国各大海域中,但是其触手密集,其中一个物种的触手颜色犹如雄狮的鬃毛,故得名狮鬃水母。海月水母同样分布于我国各大海域中,其通常具有4个马蹄形的胃。安朵仙水母分布于东海南部和南海北部海域。近期亦有帆水母出现在浙江舟山朱家尖周边海域,其外形如帆,故得名。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母旺发、泛滥成灾的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对当地的渔业、工业及旅游业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涉海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构成一定威胁。水母触手中的刺细胞带有毒素,人被水母蛰伤的原因即在此。
预防蜇伤,三看一问两防护
那么,在与大海亲密接触时,如何预防水母蜇伤以及被水母蜇伤后该怎么处理,这些知识储备很有必要。
具体来讲,预防水母蜇伤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看一问两防护”。其中, “三看”是指先看海边有没有树立着“本海域有水母”的危险标志,再看海边玩耍的人是否身体直接与海水接触,最后看海边是否有水母安全网。“一问”是指问当地居民或者商贩是否有出现过水母蜇人的状况发生。“两防护”是指尽量避免在海水中暴露太多的肌肤,尽量备一些醋。
如果不小心被水母蜇到,请保持镇定,因为在我国旅游区滨海尚未发现分布有毒性较大的水母。一旦被水母蜇到,最好看清楚水母的形状、颜色等特征。尽量将被蜇伤的位置没入海水中,不要立即用淡水清洗,因为淡水和刺细胞渗透压不同,用淡水清洗会刺激刺细胞发射刺丝,结果适得其反,加重伤情。另外,采取镊子或者卡片之类的东西将触手轻轻拨开,不要用手直接接触被蜇部位。同时,用醋清洗会减少刺痛感。
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被蜇部位出现红色细条纹,属于正常现象,过段时间会自动消失。但是如果身体出现肿胀,请不要迟疑,马上就医,并及时向医生讲述自己所碰到的水母特征。
随着天气愈来愈热,有计划去海边游玩的人请一定要小心水母,因为这个季节是它们大量聚集时,很有可能会被冲到岸上。所以,见到水母,大家可以远观而千万不要“乐玩”。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普研究所海洋科普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海洋科普专业委员会供稿)
本文来自【中国科普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tpetblog.com/1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