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猫到新家会有一段时间的应激反应
小猫接受新环境的能力较强,成猫会慢一些。应激反应包括:打喷涕、爱睡、眼睛发炎、
感冒、上火、呼吸道感染、猫癣等。还有可能会绝食1-2天。
这些问题下面会分别提到。
猫咪2-6个月属于尴尬期,也就是一生中最难看的阶段。这个阶段猫咪的身体会先长长、再长宽。
看上去不如幼时肥美。但是请放心,过了这个阶段,
母猫会越长越水灵丰满,公猫会开始发腮,逐渐雄壮起来。一般1岁所有发育成型,
而很多品种,如英短、异短的最佳发育状态在2-3岁。
尴尬期就是生长发育期,应补充足够的营养和碳水化合物,保障正常发育的需要。
2、小猫到新家不吃不喝
小猫到新家后对新的环境和气味都很陌生,外加上空运路途的颠簸、惊吓。
及离开猫妈妈和兄弟姐妹后的恐惧,就会害怕,产生拒食现象,这个期间不要再去惊吓他,
给他一个自己的空间让他适应,
可以跟他说话、安慰他、抚摸他,一般1-5天,就会恢复状态。
3、小猫不在猫砂里拉大便和尿
小猫到新环境后,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找不到以前的排泄区域、排泄物味点,
有的猫可以憋着继续寻找旧的排泄味点,有的就会排放一个新的排泄物味点,
就造成猫排泄定位混乱,出现到处排泄的情况。
解决办法:
1.将猫以前的排泄点一起带回新家;
2.单独先关养几天用新的猫砂盆让她建立新的排泄气味点;
3.如果家里先有只猫,新到家的小猫是不敢用前辈的猫砂盆的,因为气味不一样,不敢喧宾夺主哦!
4、小猫流眼泪、流鼻涕、打喷嚏
猫的眼泪是褐色的,特别是(异短)这类短鼻子的眼泪很多,主人要勤跟小猫用纸巾搽搽,平时保健,
用点眼药水。流鼻涕一般可能是有点小感冒,
用小儿阿莫西林、清开灵一次四分之一包就可以了。猫打喷嚏,
鼻腔有异物时猫就会打喷嚏,特别是在吃饭时,猫喜欢先用鼻子去闻猫粮,
有时一些食物粉末会被吸入猫的鼻腔,猫本能反应就会打喷嚏,(但感冒的打喷嚏除外哦)。
5、怎么到家后长猫癣了呢
猫癣不是绝症,只要养猫都会遇见猫癣(猫癣就是皮肤真菌,潮湿温暖的环境就会滋生真菌),
关键是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合理用药,用真药,现在宠物类的假药很多,
造成治疗效果不好的病例也很多,猫是活体,不是布娃娃,
你付出多少的精心照料,就能收到多少的喜悦。
6、小猫拉稀
注意饮水的卫生,猫粮更换的比例,是否着凉,或吃进异物,
如果拉稀的时间较长、有血便,应驱虫,大便特臭应用药调节大肠菌群。
7、小猫打呼噜,是不是呼吸有问题啊
猫在觉得安全的环境中就会打呼噜自我调节、放松,
猫打呼噜还可以治愈一些人类发现不了的小毛病呢。
8、小猫不让抱啊
小猫到新环境后,对一切都很陌生,新主人有时想亲近下小宝贝,
但小宝贝觉得很陌生,当然不要抱,可以用猫爱吃的食物安慰他,
喂时可以叫他的名字,让他觉得安全,慢慢的小猫就会喜欢上你的。
9、关于猫猫掉毛
清理猫毛的一些建议:
经常给猫梳理毛发,可把一些即将脱离的毛发提前梳理下来
不要经常吃太咸的东西,容易掉毛
满地的毛可以用吸尘器清理,猫所趴褥子垫子等可用静电刷清除
家中有对猫毛过敏者,可以将猫隔离在其他屋室,或者屋中打个塑钢玻璃隔断
衣服被子上的毛可以用粘毛磙子,小商品批发市场及超市有卖
不想被粘毛的物品单放柜子中
最重要的是,如果想留住猫,就可以克服很多的困难和麻烦
10、猫毛对孩子呼吸有影响吗
人都有鼻毛没错吧。鼻腔是呼吸道的大门,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
生长在鼻腔粘膜上的鼻毛,位于前沿阵地,像呼吸道大门的哨兵,
担负着阻拦灰尘、细菌随呼吸进入体内的使命。
对于进入鼻腔的任何微小的灰尘都能粘住,使之不能侵入。
被鼻毛阻挡的灰尘、细菌再由鼻腔粘膜分泌出来的粘液粘住,形成鼻涕而排出体外。
所以,土猫的猫毛吸不进鼻腔里,也吸不进肺里,若是不过敏,猫毛对人的健康没什么影响。
11、猫咪看起来很健康,也要打疫苗吗
一定要及时打疫苗,预防猫瘟等恶性传染病的发生。因为猫瘟病毒对四个月以下的小猫的危害性相当的大,而病毒是传染是可以不通过直接接触就能够传染的,所以为了小猫可以健康的长大,请及时给您的宝贝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的时间在小猫12周左右,一岁前共打两次,两次间隔21天,以后每年一次。
12、小猫到处钻,弄的毛很脏,可以洗澡吗
接到猫咪切忌马上洗澡。猫咪每天都会把自己舔干净,即使长期不洗澡,也不会脏。猫咪的皮肤会分泌一种物质,来维持皮肤的酸碱平衡、从而保护被毛。而且好多去新家的小猫都是刚注射完疫苗,应激反应才刚刚开始。猫咪本来就怕水,所以对你们建立更深的信任也不利。如果非要洗的话,至少半个月后再洗。洗澡很容易造成两个疾病,一是感冒,二是猫癣。如果洗澡,一定吹干、吹透。
13、可不可以喂牛奶
不要给小猫喂牛奶。8周大的小猫就可以独立生活了,他完全可以自己吃猫粮的。 最好不要给小猫喝牛奶!猫奶和牛奶的成分是不一样的,有的猫体内没有可以消化牛奶的消化酶,吃牛奶会引起腹泻的。建议给他吃幼猫的猫粮和宠物专用奶粉(羊奶)。
14、可以喂肉或者罐头吗
除了猫粮之外,建议给小猫吃一些肉类食物,但是三个月龄以内时,量不要太大。
这样做有利于小猫的消化吸收。 罐头建议买80G左右小罐的,方便一次性吃完。
3个月以内猫咪的消化器官很娇嫩,
缺少好多消化酶,所以消化不好容易拉稀,可以喂些乳酶生调节一下他的肠胃功能
(最好常备乳酶生)。 少食多餐,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品。
15、在咪咪的饮食上我还应该注意什么
应该养成从小吃猫粮的好习惯的,你可以试试用他们喜欢的食物掺在猫粮里,
逐渐减少那种食品的分量,直到完全用猫粮。
给猫咪换食物或添加新的食物时请在他原来的食物中逐渐添加,
直到他的消化系统能顺利地完全接受新的食物,避免消化不良。 小猫们已经能够自己控制食量,
如果你把猫粮留在食盆里的话,他们饿了就会自己去吃。
16、小家伙的指甲很尖可以剪吗
每周给小猫剪一次指甲,特别是前爪。 将指甲刀竖着拿,挣扎的时候最好别下手,一来不好掌握分寸,很有可能会剪到猫咪的肉,猫爪子如果伤了,非常容易感染的,那可就麻烦了。
你可以在灯光下观察一下猫咪的爪子先,最外层是透明的,可以剪;
挨着透明的是白色的,不透明,最好不要剪到;再往里面是粉色的,那部分一定不要剪到。
我指的都是猫的指甲部分。 最好顺着猫咪的意思剪指甲,
平时加强感情联络,培养信任度。 宁可剪少了,也不要剪多。
你可以拿她了爪子对着光线照一下,中间粉色部分一定不要剪到,
四周白色半透明部分,最好也不要碰。
只有爪子尖有一小截透明的部分(不会超过1.5mm),是可以剪的。
剪刀最好锋利一些,免得将小猫指甲剪劈了,一样很疼的。
17、我被咪咪抓伤了怎么办
用肥皂洗净擦些碘酒就可以了,不用去打什么针。 所谓的要打狂犬疫苗是这样的,
咪咪本身没有携带狂犬病毒的话怎么会把病毒传染给你呢?
所以养在家里的咪咪基本上都很干净的,擦擦碘酒而已,真的没事的:)
如果猫猫经常外出,你要是担心被抓破有问题,
可以去打防狂犬的针(是你自己哟),另外每年可以带猫猫打一次防狂犬的针,
这样你就不用担心了,这是小事一桩不要想得很严重。
安徽大学流行病专家祖述宪教授是这个领域的知名人士。
他以科学家的身份批判了狗猫四处传染病毒的偏见。目前狂犬病在我国,
尤其是城市已经几乎绝迹。通过注射疫苗和细心的家庭护理,狗猫对人类的健康是非常安全的。
18、猫咪为什么老是叫
叫可能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1、饿/渴
2、孤独/没有安全感/想妈妈
3、冷/身体某个地方不舒服 小家伙刚刚开始独立生活时会对新的环境产生恐惧感,并且会想念他的妈妈和他原来的家。
你可以时常的抚摩他,抱抱他让他知道你是可以信赖的,慢慢的就会好了。
要是只有他一个话建议你把他放在身边睡觉,减少他的孤独感。
不过有的时候叫还会有其他的原因,那就需要你多多揣摩了。
19、小猫晚上都不睡觉吗
猫在本能上是夜间活动的动物,但家里养的小猫的作息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你要慢慢让他适应新的习惯。这需要一段时间。在晚上睡觉后不要和他玩耍,
几天后他适应了新的环境就能够安静的睡觉了。
20、我如何才能知道咪咪不舒服或者病了
首先要是及时为咪咪免疫的话,正常的情况下咪咪是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的。
但还是会有像感冒,消化不良而拉稀等常见的问题。
要是发现咪咪不像平时那么活泼,精神不太好,而且老是趴着不爱动就需要引起家长们的注意了。
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先摸摸咪咪的鼻子头,健康状态下的咪咪的鼻子头应该是凉的,湿润的。
要是发干的话就有问题了。然后可以给咪咪测体温,
正常的情况下体温应在38度7左右,超过39度5就可以认为是发烧了。
发烧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有炎症,要酌情考虑带他去医院看病。
拉稀是小猫的常见病,消化不良、换食物或者吃多了,或者着凉了等等原因都可以引起拉稀。
由于消化不良引起的拉稀叫溏便,
咪咪就是拉稀但精神很好,可以喂些乳酶生帮助消化。
要上一精神不好的话就要上医院请大夫处理了。 需要注意的是,
还没有免疫过的小猫一旦出现问题请尽快去医院请医生处理。
21、节日里我要外出旅行可以带猫咪一起去或者送到别人家里寄养吗?
猫不是一个好的旅行者,最好不要把猫带到陌生的环境里。
有的猫到了新环境下很难适应,会不吃不喝藏起来,
那样的话对咪咪或者是帮忙的人来说都是非常不好的。
但是猫独自在熟悉的环境下也是可以把自己照顾的很好的。
要是不超过三天的话,你就让他自己在家吧!备好粮食和水,分成好几份比较好。准备两个厕所,这样咪咪应该可以自己在家快乐的生活了。有朋友这么做过,回来的时候咪咪在睡觉:)
短期外出(如一周之内),你可以把它放在家里,找朋友每天或隔天来喂一次食、水;
处理一下厕所就可以了。给他充足的玩具,它可以很快乐的在家里待一段时间。
如果实在没有办法必须送走的话,最好送到和咪咪比较熟悉的人家里去,才不会让咪咪恐惧,
也不会因为你的猫给人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tpetblog.com/28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