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钓鱼的时候,往往子线越短,浮漂的反应就越迅速,动作幅度越大,但空竿率较高;子线越长,浮漂反映的动作越小,但空竿率也相应减少。那么到底该怎样选择子线长短呢?可以根据以下几点判断。
1.长短子线的优缺点
短子线的优点是到达钓层快,灵敏度高,弯曲程度小,有效避开上层鱼捣乱。
短子线的缺点是隐蔽性不好,其抗拉力相对长子线要小,而且反映到浮标上的虚假信号多,不易判断。
长子线的优点是饵的摆幅增大,摆动时间相对较长,诱鱼效果优于短子线,中鱼率也较高,距跑铅较远,隐蔽性强,不易断。
长子线的缺点是子线弯曲程度大,信号传导损耗大,传导慢,鱼吃口不明显。
2.子线与材质的关系
子线的材质通常有尼龙线、PE线、飞磕线、钢丝线。尼龙线的传导信号能力最强,可以选择长一点,而PE线和飞磕线传导信号能力要弱一些,线太长会让信号衰减,漂相变轻。
3.子线与水情的关系
在不同的水域中,水的流速、深度、浑浊程度都不尽相同。在流速较高的水中,鱼类一般是不逗食的,钩坠能够在水底停留的往往是小凹坑或者石头边,使用较长的子线能够便于鱼类发现目标。
在静水中垂钓时,钩饵和鱼都处于稳定状态,鱼吃食也比较平稳,我们一般采用细漂、轻坠、短子线,提高浮漂的灵敏度。
4.子线与鱼情的关系
常见鱼种子线长度可以这样选择:
①钓鲫鱼:
鲫鱼个体差异大,子线长短选择比较多:春钓鲫鱼,子线长度20-25cm左右,春天鲫鱼胆小贪食,聚鱼较慢,对活食比较敏感,这个长度子线摆幅大,上下钩饵与子线有自然夹角,便于鱼吸入;夏季鲫鱼吃口较好,子线15-20cm左右,把漂调准,中鱼率高。
拉饵钓鲫时主要考虑鱼密度高、追求速度,子线选择在10-12cm左右;悬坠跑铅钓鲫子线5-8cm,短子线能够增强信号传导,提高灵敏度;钓滑口鲫子线18-20cm,这样既可以避开一些假信号,灵敏度又不会太低。
②钓鲤鱼:
子线20-30cm。鲤鱼个体较大,吃口凶猛,警惕性高,长子线可降低鱼体碰线等假信号,中鱼后不易断线。
③钓草鱼:
子线25-30cm。草鱼吃口也很凶猛,而且喜欢边吃边走,可以放长子线。如果不确定草鱼在哪个水层,还可以将两钩的距离调大,跨水层诱鱼。
④钓鲢鳙:
子线25-50cm。鲢鳙是滤食性吃食,吃饵动作不大,长一点的子线会更容易吸进嘴里。
短子线更适合于钓密度大、警惕性低、对钓组灵敏度要求较高的鱼情,例如:速钓、鱼小、钓半水、信号弱、水肥(能见度低)、走水、饵料较轻的鱼情。长子线则常用于鱼大、鱼口慢(鱼少)、鱼滑、搓饵钓底、鱼饵比重大的情况。
5.子线与灵钝的关系
当双钩悬浮时,子线处于两根全部紧绷状态,鱼儿一旦咬钩,就会立即体现在浮漂漂讯之上,子线传导漂讯越快,即越灵。
而当子线状态越松弛时,传导信号的速度就越慢,即越钝。在子线状态处于双钩躺底时,状态最松弛,视为最钝。在一般钓底时,老手们经常选择使子线处于上钩轻触底,下钩躺底这样的状态。
长子线弯曲大,信号损失多,本身是偏钝的,所以我们选择长子线时,调漂应偏灵,而短子线调漂应偏钝,因为短子线本身偏灵。在调目钓目上,长子线可钓高钓低;短子线可钓低钓低。
6.子线与钩距的关系
钩距大小与子线的长短息息相关,在钓底时,当钩距过大,下钩容易处于松弛的状态,子线传导信号会偏弱;当钩距减小,则下钩容易处于较为紧绷的状态,传导信号相对灵敏。
一般而言,子线越长,钩距可相应加大,子线越短,则钩距应相对缩小。如40cm的子线,钩距可定在1.5—2cm之间,而80cm的子线,建议钩距定在2—2.5cm之间较为合适。
另外还要根据目标鱼的体型调整钩距,鱼小钩距小,鱼大钩距大,钓大鱼时应该拉大钩距。
子线的长短需要根据水情、鱼情、钓况来决定,并且南北地区存在地形和温度的差异,可能在南方出现顿口的情况下,北方是阴口,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策略,不必千篇一律。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tpetblog.com/44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