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鳙的常见钓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手竿垂钓,也就是悬坠钓。二是抛竿水怪,也叫吊篮。三是弹簧饵托,这个手竿和抛竿都可以使用。虽然钓组、钓法完全不同,但是垂钓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鲢鳙是淡水鱼中生长极为迅速的一种鱼类,最大的特点是“滤食性”,通过过滤水中的藻类获得食物,每次呼吸都是在进食,这也难怪鲢鳙生长如此迅速了。
正因为进食特点的不同,才导致了钓鲢鳙跟钓其他鱼类完全不同。比如说钓鲤鱼,鲤鱼把鱼钩和饵料一起吃进去,从而造成了漂相,提竿时鲤鱼就被钓到了。比如爆炸钩钓法,使用的糟食在水底散开,鱼钩上未必有饵料,但是鱼在水底进食时依然可能把“埋伏”在食物中鱼钩吃进去,从而被钓到,这个原理就跟钓鲢鳙有点类似了。鲢鳙被钓到,并非是因为吃鱼钩上的饵料。因为鲢鳙是滤食性鱼类,不存在咬住饵料或者鱼钩的情况。而是在过滤悬浮颗粒时,把鱼钩也喝入了口中,这才是鲢鳙被钓到的本质。
所以在抛竿水怪钓法中,子线是分布在吊篮下方的,鱼钩距离吊篮至少20厘米左右。当吊篮中放满食物,从缝隙中雾化下沉时,鱼钩所在水层就会有很多的悬浮颗粒,鲢鳙在这个水层过滤食物时,就会把鱼钩也喝入口中;比如说弹簧饵托钓法,这种钓法的钓组其实很好理解,把台钓线组中的铅坠换成弹簧饵托就行了,饵料捏在更好附着饵料的弹簧上,入水之后饵料雾化下沉,食物会在鱼钩所在的水层,当鲢鳙过来过滤食物时,会把鱼钩喝进去,从而被钓到。这个就是鲢鳙被钓到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
比较常用的其实还是手竿钓法,虽然钓法有点不同,但是原理绝对是一样的。钓鲢鳙时,需要加大钩间距,并且只在上钩挂饵,上钩的饵料雾化下沉到下钩所在的水层,当鲢鳙进窝进食时,也会把鱼钩吃进去。为了确保鱼钩更容易被鲢鳙喝入口中,子线的选用是非常有讲究的。首先是子线要长,较长的子线入水之后摆动幅度更大,有助于形成较大的诱鱼窝点。更长的子线会更加柔软,并且有更好的延展长度,不容易挡口也不容易断线。需要增加钩间距,确保鲢鳙更方便进食。钓鱼老手认为,钩间距至少半个鱼头大小才行。
其实钩间距一定要大,还可以考虑风力大小,饵料比重大小,合理选择。风大、比重大,钩间距还可以更大一些。子线要柔软一些,如果目标是较大体型的鲢鳙,需要使用比较粗的尼龙线,这明显偏硬,可以更换上更加柔软的PE线。鱼钩的选择也有讲究,不能太小,因为鲢鳙的嘴巴很大,鱼钩小的话会勾不牢,如果鱼钩大而且重,又比较难被鲢鳙喝入口中,所以要选择钩条不是太粗的鱼钩。新关东之类的鱼钩就是不错的选择,比较锋利钩条不算粗,强度又足够。
只要是钓浮,其实都涉及到水层的选择,根据鲢鳙喜欢高溶氧又比较耐高温的特点。气温越高,深水层越是缺氧,鲢鳙所在水层就越浅。气温不高,深水层不缺氧时,所在水层就会深一些。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tpetblog.com/70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