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大部分鱼种都是可以通过钓浮来钓获的,哪怕是大家公认的底层鱼鲤鱼、青鱼,钓浮也可以钓起来。
但我的文章很少聊“钓浮”这个事,除了鲢鳙、白条这种大家都知道的鱼种,其他的一些底层鱼我很少会说通过钓浮去钓他们,原因是怕误导大家。
比如鲤鱼,钓浮可以钓起来,但90%的情况还是钓底,哪怕钓底没口,钓浮也不见得好。再比如夏天温度高、气压低,鱼容易缺氧浮头,这时钓底就没效果,但改为钓浮依然不会有太大改善。
为了不误导大家,也避免某些人吐槽“把钓鱼这样简单的事复杂化”,所以大多数时候我还是随主流,分享一些常规的方法。
只不过夏季炎热,钓鱼貌似不再是一件享受的事,如果再没口那更是煎熬,所以实在没口了,你又不想收,那就死马当活马医,试试吧。
常规情况,哪些鱼种可以钓浮?
我一直建议即使是野钓,也应该设定目标鱼种,然后针对性的制定钓法,不过在此之前,应该好好了解目标鱼的习性、食性,最起码要知道它生活的水层。
常规情况下,像白条、翘嘴、鲢鳙、鳊鱼、草鱼都是可以通过钓浮来钓获的,这些鱼要么生活在中上层、要么生活在中下层,所以咱们都是以钓浮为主,钓浮实在没口,再试着钓底。
而像鲫鱼、鲤鱼、青鱼、鲮鱼以及一些“口下位”的鱼种(嘴巴朝下),那就是以钓底为主,钓底实在没口,或者水底脏乱差猜测鱼可能不下底,才考虑钓浮。
怎么钓浮,钓多深?
钓底很简单,钩子到底就算钓底,但钓浮就有很多说法了,比如说钓水皮、钓中层、钓离底等等,其实钓行程也算钓浮的一种,只不过它是动态钓浮。
那么我们钓浮,究竟该钓多深呢?钓哪一个水层合适呢?这就要看鱼种了,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你要知道鱼生活在哪个水层,或者由于天气或者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它在哪一个水层活动。
比如翘嘴,多数就是钓水皮,也就是上层水域;比如草鱼,多数是钓离底,下层水域;而鲢鳙则是钓中上层,两米多的样子。
当然了,这不是绝对的,比如草鱼某些时候咱们也可以钓水皮,几十公分都可以钓到,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我之前写过桑椹树下钓草鱼的那个文章,桑椹成熟时我们就可以钓水皮,几十公分至一米。
比如最近抖音钓草鱼很火的“老六钓法”,主要也是钓水皮为主。
再比如鲢鳙,也不一定是钓中上层,降温天、雨天或者深秋以及冬季温度特别低的时候,也可以钓中下层甚至钓离底。
所以这些都不是绝对的,首先要明白鱼的习性,其次要考虑到天气、环境的影响,灵活调整。
底层鱼什么时候可以钓浮
像鲫鱼鲤鱼青鱼这些都是典型的底层鱼,文章开头说了,这些鱼都是可以通过钓浮来钓获的,但我个人是建议能钓底就钓底!不能钓底,换个钓位、换个钓法再钓底!
只有以下这么几种情况我会考虑钓浮,大家认真看一下:
1、水底淤泥厚。水底淤泥厚夏天很容易发臭,还有就是淤泥厚的情况下越靠近底部水越浑浊,鱼不太容易找到饵料,这种情况下咱们先钓底,钓底不行就钓离底,离底10公分、20公分慢慢往浅了钓。
2、水底太脏太乱,比如水草多。要是水底障碍物太多,饵料就很容易钓入缝隙里面,鱼找不到。野钓的环境很复杂,不像鱼塘那样干净,其他东西不说,水草、青苔这类东西是很常见的,我以前就吃过很多次亏,钓了半天没口以为是钓位不行、天气问题,结果摄像头丢下去一看,一大片密密麻麻的水草~
3、上下层水温不同。这个可以由多个原因导致,比如光照,再比如钓点有进水口有冷水注入等等。像一些山塘水库,很多钓友吐槽难钓,为啥难钓?因为太阳晒,把上层水晒热了,另一方面可能山上会有溪水流下来注入塘里,而山上的溪水都是很凉的。这就导致钓点上层水和下层水温差很大,鱼自然就离底了。
4、天气比较闷热。如果天气异常闷热,明显看到鱼浮头了,那这种情况别说钓浮了,根本就不需要钓了,直接回家吧。而且天气闷热的情况,我们首先要做的也不是改为钓浮,而是换钓位,找进水口、钓下风口或者钓浅一点,实在没辙了再钓浮试试。
钓浮该怎么调漂
这个本来是不想说的,因为太简单了,但对于新手来说不会很正常,事实也确实有很多钓友私下问我钓浮怎么调漂,那就说说吧。
钓浮调漂如下:
1、找底,你要知道钓的地方有多深,熟悉的地方可以不找底。
2、找完底,八字环到浮漂漂尾这段距离就是水深了,然后最上面一颗太空豆不要动,用来标记大概的水深,把浮漂往下撸,撸两倍子线长度就行(可以多撸一点距离,我一般都是撸一二个浮漂长度)。
3、粗调,剪铅皮让浮漂露出水面三四目的样子。
4、挂上饵料再调整一下,如果挂上饵料浮漂还能露出水面那就算调好了,如果挂上饵料浮漂淹没了,再剪一点铅皮,一直剪到浮漂露出自己想要的目数为止。
5、剪完铅皮后,后面就不用再剪了,钓深钓浅只通过移动浮漂来实现
最后补充
钓浮也是有灵钝的,比如浮漂小一点,漂尾细一点就比较灵;比如鱼线细一点,鱼吸饵料就更方便;再比如我们可以在开饵时多加点轻麸,把饵料比重减轻,然后调漂时把目数调低点,这样也会更灵。
当然了,并不是说越灵就越好,调的灵敏了,信号自然多,但空枪也更多,所以需要平衡好。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tpetblog.com/72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