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身,是日本料理体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甚至有人会认为吃几片生鱼就是「和食大餐」了。这么说虽显夸张,但不可否认刺身的重要地位。那么,之所以叫做生鱼片,就是因为鱼是“生”的吗?这种看似简单的料理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没有「因为是生的就叫生鱼片」这么简单的道理——《厨与艺》的作者小山裕久这样说:即使是将鱼切成小片,因切片的人和使用的刀有所不同,就会变成不同的“料理”。
小山裕久,日本料理界的传奇人物,他出身料理世家“青柳”,为了学习更好的厨艺,在年轻时前往日本三大料亭之一“吉兆”修习,返回德岛县继承家业后,开始了一辈子对日本料理的研究。
「刀工」即是烹饪
刀工,是世界任何料理、烹饪的基础,简单说,就是将大块食物变成小块,方便食用。但在日本料理中,刀工可不止是分割食物。
之于生鱼片来说,刀工是透过料理人的技术,让食材更美味的呈现。因此,刀工本身就是烹饪的方法。
我们偶尔会遇到“氧化发黑”的金枪鱼赤身,这当然是不合格的。合格的刺身,每一片鱼肉的切口都晶莹剔透,上桌一段时间后仍然保持着弹性。而不达标的生鱼片,往往会从切口处流失水分,让鱼肉失去原本的鲜味。
一种鱼片数为单数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凑热闹。当一盘刺身摆上桌,未动口之前,从摆盘、鱼生的颜色、纹理、切法,行家一看便知没有没。如何做到?其实也不难,接着往下看。
鱼生摆盘的讲究
生鱼片的艺术不仅在于新鲜食材赋予味蕾的美妙口感,更是一门美学。即使你不习惯刺身的味道,也无法否认它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烹制它只需要用刀切。
除了食材本身,刺身的厚薄程度也是影响它好吃与否的关键因素。在日料中,刺身分为厚造、薄造、角造。你吃的生鱼片是否有时厚薄不一,有时又呈现方正模样。这是根据食材的不同,厨师采用不同的切割技巧,来赋予刺身最合适的口感。
形色俱佳
装生鱼片的器皿一般采用瓷质、陶质或者其他材质,在形状上多选用船型、扇形等精美的造型。刺身一般以三、五、七奇数摆列,而且日本料理讲究“真、行、堆、叠”。
一份刺身,点睛之处在于配饰料的点缀。以紫苏叶、海草、细萝卜丝等作为刺身配料,不仅给人新鲜和清新的感觉,又可以去腥、丰富口感。
鱼生刀法的讲究
割烹,是高级料理店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厨师在吧台内烹饪各种美味,食客坐在吧台边吃边欣赏师傅们的技法。以下几种切生鱼片的刀法了解一下,就不会只看热闹了。
刺身的正确切法
首先要知道「如何切」,切鱼生都是以刀锋切入,方向是由后向前,一气呵成。与其说是切,不如说是滑,要用恰到好处的力道,让整个过程行云流水。看似简单,要掌握好其实并非易事。
具体到切法,有平切、削切、薄切、细切、松皮切。
平切(平造り)
削切(そぎ造り)
薄切(薄造り)
细切(糸造り)
松皮切(松皮造り)
看到这就厉害了,没真功夫的日料师傅已经逃不出你的法眼了。不过,这还不够,怎么也得认识几种常见的鱼刺身长什么样。
常见的生鱼片
金枪鱼,香港人叫吞拿鱼。品种有蓝鳍金枪鱼、马苏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等,这其中以蓝鳍金枪鱼肉质最佳。我们经常吃的金枪鱼肉为红色,是瘦肉部分叫做赤身。而带有脂肪的部分呈现的是桃红色,油脂感更重,叫做大卜口(otoro)。
三文鱼,学名“鲑鱼”。这是我们最熟悉的生鱼片,随处可见。鱼鳞和鱼刺少,肉色橙红,配上厨师不凡的刀工,呈现出漂亮的纹理。肉质细嫩鲜美,口感爽滑。
鲣鱼,春季叫初鲣,秋季更肥美叫秋鲣。这种鱼一般以碳烤至半生熟的形式制成刺身,更能品尝出鱼肉质的鲜甜滋味。日式料理中经常用到的柴鱼高汤就是用鲣鱼制成的,剔除鱼刺并反复烟熏后的鲣鱼还是日本家常的调味料。
鰤鱼,日本人似乎特别钟情于它,对鰤鱼称呼多种多样,甚至在每个生长阶段都不同,生长到10公斤以上的被称为“出世鱼”(日本语中的“出世”有升官的意思)。通常认为鰤鱼最好的食用季节是在冬季,称为寒鰤。
鲷鱼,是一种上等的食用鱼类,因发音与日语中的“吉祥”相似,被称作吉利鱼(就是我们俗称的加吉鱼)。也是宴席中的常见料理。肉质细致嫩滑且清淡,除了刺身之外,还可以采用红烧、煨汤等方法烹饪。
竹荚鱼,世界主捕鱼种之一。主要食用品种是宽竹荚鱼,鱼肉肥瘦适中,鲜美的口感深受人们喜爱。除了制作生鱼片外,竹荚鱼还可烤制,外焦内嫩,口味多样,是搭配便当的上佳食材。
青花鱼,这种鱼只有在新鲜的时候才能被作为刺身的材料,一但食用不新鲜的青花鱼会引起食物中毒。除了制作刺身之外,还可以烤制、醋浸、熏制等方法处理。
河豚,美味与危险并存的食材,坊间流传着“冒死都要吃河豚”的说法,其实也没那么夸张,养殖的河豚非常安全。在食用前需要精心的准备,需要将可食用部分和有毒的内脏分开。在日本,只有在料理店中拥有相关资格证书的厨师才能料理河豚。河豚肉为白色,切成薄如蝉翼的片状,菊花状摆盘,是上等的刺身料理。
有没有觉得,自己离美食达人又进了一步?掌握信息已经足够你超过90%的食客。再了解了配酒,那你就能超越99%的人,称为美食达人。
生鱼片该如何配酒?
有一位美食大家说过:”没有酒,任何美食都会失去光彩“
生鱼片当然也不例外。日本清酒,当然是首选的,也是最佳佐餐酒。不仅可以去腥,其中大量的氨基酸还可以帮助提升鱼生的鲜美。但是,那么多清酒,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清爽、带有旨味风格的清酒被称作最佳食中酒,是搭配生鱼片的不二选择。
黑松白鹿 山田锦 特别本酿造,在冷酒状态下犹如清冽的山泉一般,丰富的旨味搭配香气、味道纤细的寿司非常和谐,是百搭的“食中之酒”。
有人喜欢用白葡萄酒来代替清酒搭配刺身,他们的说法来自「白酒配白肉,红酒配红肉」,并不是不可以(有钱难买你乐意),但其实是非常难选的,太酸、太甜都会破坏味觉对鱼生纤细味道的品尝。唯独清爽的柑橘风味格尚可与之匹配,而且,葡萄酒中是没有“鲜味”的。
辛口清酒,也尝尝被认为是较佳的配餐酒。辛口,可不是“辛辣”的意思,而是干(Dry)的意思,这个概念跟干红、干白中的干类似,也就是“不甜”的意思。因此,这样的清酒口感更佳的清爽。
三日踊 纯米吟醸,醇厚的口感和微微的乳酸味,冷酒状态下有类似酸奶的余韵,旨味饱满,与红身鱼或是有丰富油脂的鱼生搭配会有奇妙的味觉体验。
到这本来就可以结束本篇了,但是!猫叔还想给你一些饭桌上的谈资,可以显得咱们比一般人更有文化一些。
生鱼片的真正起源
很多日本人的传统文化,并非创始自日本,因为自古中国都是“中华文化圈”的本源,饮食文化也不例外。不发散了,回到鱼生上,你知道古人吃的有多高级吗?
古人可不是坐在料理店里吃生鱼片,而是,一定要坐在江中心的亭子里吃酒,赏江景、观打鱼的同时品尝当时顶级的鲈鱼刺身。有诗为证:
桥柱疏疏四寂然,亭前突出八鱼船。
一声磔磔鸣榔起,惊出银刀跃玉泉。
六只轻舠搅四旁,两船不动水中央。
网丝一撒还空举,笑得倚栏人断肠。
渔郎妙手绝多机,一网收鱼未足奇。
刚向人前撰勋绩,不教速得只教迟。
鲈鱼小底最为佳,一白双腮是当家。
旋看水盘堆白雪,急风吹去片银花。
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为之写一组四首《垂虹亭打鱼斫鲙》诗,先讲观看渔郎出船撒网是何其开心,最后咏道:“旋看水盘堆白雪,急风吹去片银花。”很快就看到白雪一样的生鱼片堆满大瓷盘,这些鱼片是如此之薄,仿佛如有风吹过就能把它们吹走。
《千里江山图》
不仅有诗,如果你仔细的看过著名国宝《千里江山图》便会发现此处的细节。一座木制的卧波长桥驾于江上,中心有三层阁楼,二层是围着幔帐的江景酒楼,三位顾客凭栏而坐,两位酒保忙着上菜。
不用说,主菜一定是岸边停泊渔船刚刚打捞的新鲜渔获做成的刺身。
古人称生鱼片为「鱼脍」,早在周朝就已有此种餐饮形式,最早在中国出现吃鱼生的时期,可追溯至周宣王五年的出土青铜器。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tpetblog.com/75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