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研究斑马鱼主要还是为了研究以斑马鱼为基础建立的疾病模型。包括遗传发育类疾病,如染色体病和染色体综合征、单基因病和多基因病等;各类癌症如各种人源的肿瘤移植模型、结肠癌;心血管或者血液类各种疾病;感染、免疫、代谢疾病模型、肌肉、骨骼或神经系统的疾病等。也许很多研究都是跟疾病或者生理有关系,但笔者认为斑马鱼一定也能应用于心理学研究,当然斑马鱼现在也正被应用于动物行为学的研究。
所以,用斑马鱼做实验,最关键的是要把它转化为疾病动物模型。“疾病动物模型”这个词的最终意义落地点虽然是模型,但主要承载者却是动物。
对于疾病动物模型,公开的解释是,为模拟人类疾病的特定病理表型或发病机制而培育或诱导的,用于研究疾病或药物的一类实验动物。
模拟人体病理,有一种方法是把人类疾病细胞转移到斑马鱼身体中,诱导斑马鱼发病。
有鉴于斑马鱼的贡献功高至伟,所以一定要对它好一点。
首先,养殖斑马鱼的设备,材质要好。最好用食品级的PC、PP、PE材料。
水质方面,一般情况下很少用自来水来直接养殖斑马鱼,我国对自来水硬度仅要求在450毫克每升,但是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给出的合适斑马鱼生长的硬度范围为75-200毫克每升,这就意味着,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用自来水来养鱼。都需要经过过滤后再静止一段时间。因为斑马鱼对自来水中的氯耐受性很差,很微量的氯(只要超过1ppm)就会死亡。
但小编实测看,如果只是养个三五天,问题不大,长期的话可能会有不良影响,引发鱼的疾病。还有就是很多新手都会认为给鱼换水换勤一些,保持鱼缸清洁卫生,供氧充足,鱼就更喜欢。别的鱼小编不了解,但斑马鱼最忌讳的就是大换水,频换水。这个问题小编也曾经琢磨过,小编发现斑马鱼养时间长后,鱼缸缸壁上会生成黏糊糊的一层,每次换水时候,小编都要把那层洗掉。但是后来小编觉得,那黏糊糊的一层,也许就是斑马鱼分泌出来的,属于为自己营造生存环境的一部分。那么要分泌这些东西,当然就需要原料和身体工作,换水后把这些东西都换走了,斑马鱼为了生存就要重新分泌,这样无疑增加了它的负担,时间一长,就累死了。
斑马鱼真的十分好动,至少比常见的国内淡水鱼好动,养一缸斑马鱼,你会看到它们一直在游动。
当你成功地养活了它们,下一步你要想到的就是要繁殖它们。
斑马鱼的寿命大致为2到3年,如果你希望长期养殖,这就意味着你要在至多2年内学会如何繁殖斑马鱼。斑马鱼的繁殖需要一定得准备工作,最开始的就是要进行隔离,按照一条雄鱼两条或者三条雌鱼的配置放在繁殖盒里。繁殖盒下方要配备有过滤网,以便将斑马鱼卵沉到底下,而避免被成鱼吃掉。
在鱼交配前一晚,需要用一个挡板把雌雄鱼拦上,等天亮后或者开灯后马上把挡板拿开,让鱼交配产卵。这个挡板的作用实际上仅是起到控制时间的作用,可以理解为一个闸或者发令枪,这样就方便我们准确了解到鱼何时交配,并控制交配时间。一般情况下,雄斑马鱼要比雌斑马鱼体型更小,但是打开隔离板后经常会看到雄斑马鱼会追着雌斑马鱼跑。
斑马鱼从小到大会吃的食物包括草履虫、轮虫、丰年虾,以及粉末饲料,一般实验室配备丰年虾孵化器的居多,适合成鱼喂养。
一般的材料上都会说斑马鱼是24小时完成早期发育,3个月就性成熟。但笔者认为这个24小时完成早期发育,似乎并没有什么太大意义,从照片上看,24小时的斑马鱼实际上还有很多器官都没有长全,所以笔者认为更有意义的阶段在于斑马鱼开口的时间,也就是小鱼开始吃东西的时间,这个时间点至少说明,斑马鱼的消化系统和大脑及大部分动作器官都已经发育完成了。至于性成熟,则仅是为了培育下一代幼鱼而定义的。
加个小插曲,在实验室中专业的斑马鱼生长周期计时,都会带有HPF或者DPF,这是什么意思呢?实际上HPF意思是hours post fertilization,也就是受精后小时数,Day post fertilization意思是受精后天数。
实验室鱼房中通常也会发生大规模死鱼的情况,这时候除了要调整水质到正常水平外,还要注意饲养环境是否具备一定通风条件,鱼缸中是否滋生了藻类,鱼本身的鱼鳔是否发育完成到可适应大水体循环的程度,涉电设备是否运作正常,再有就是要检测检验鱼是否是得了某种疾病。因为实验室鱼房养鱼通常是大批量,一旦出现传染性疾病,通常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斑马鱼相对于其他模式动物有优势或者劣势,但有一项优势是极其突出的,那就是快。通常使用其他模式动物需要几天甚至几个月时间的试验周期,使用斑马鱼只需要几个小时。但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患者或者研发机构都对试验周期有更高要求,所以这就导致了斑马鱼普及的速度并不是特别快。它们就好像是网络游戏中的加速器,不使用也可以,但角色升级会很慢。
最后分享一个照片。笔者认为,斑马鱼是具备一定智慧的,这一点笔者深信不疑。它们能够一起协作,一起有计划地进行一些工程,而且笔者认为它们更像是鱼类中的蚂蚁,只是没有鱼后而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tpetblog.com/95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