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位钓友去野河钓鱼,早上6点我们就集合一起出发了。开车半个小时我们到达了钓点,由于来的比较早,没有见到附近有钓友在附近钓鱼。
在来钓鱼的路上,我们两个人探讨的钓鱼思路是根据现在是春季,然后又是早上,就“先钓浅水区域,再钓深水区域。”经过四个小时的作钓,最后我们两个人的鱼获加起来钓到了,25条斤装罗非鱼,9条土鲮鱼,还有些小鱼。
罗非鱼
今天这篇文章就和大家分享根据作钓季节、作钓时间来选择垂钓不同水域,深水与浅水的钓鱼技巧。本文就从这五点来探讨:
一、了解不同水域深水浅水,鱼类的生活习性是关键
二、不同的季节,选择作钓的水深浅不一
三、不同的作钓时间段,选择不同的水深
四、根据不同水深水浅,打窝诱鱼方法要多变
五、作钓深水与浅水区域,可使用不同的钓法
钓浅水
一、了解不同水域深水浅水,鱼类的生活习性是关键
1、钓浅水
不同的水域,鱼儿生存活动范围都是有所改变,不同的鱼种类,所活动的水层也是不同,一般2米以内属于是浅水区域,生活一些小体型鱼类有鲫鱼、黄骨鱼、罗非鱼、鲮鱼等。
2、钓深水
水深在3米以上,生存的鱼种类,属于是个体比较大的鱼儿,大鱼一般都活动在深水区域,警惕性高,垂钓难度较大。比如有喜欢生活在水深阴暗地方的鲤鱼,活动在宽阔水面的肉食杂食性青鱼,大个体草鱼等等。
最后浅水区域为鱼儿提供,丰富的食物,深水的区域,为鱼儿提供良好的庇护场所。
二、不同的季节,选择作钓的水深浅不一
春季
万物复苏,随着温度逐渐上升,饥饿难耐的鱼儿需要不停的吃食来补充营养物质。为繁殖季节的到来,靠浅岸做好准备交配,所以春季适合作钓浅水区域。
夏季
炎热的夏季,由于气温升高,鱼类会随着水温高低来改变,所活动的位置。下次早上可以钓浅水,白天下午适合钓深水,夜晚适合钓岸边浅水。
秋季
初秋有秋老虎之称,温度还是很高的,所以初秋白天钓鱼适合深水。初秋过后,温度会缓慢的开始降低。然后就来到了秋高气爽的时候啦!这时候的鱼儿,活跃度觅食性都很高,可以钓浅水,可以钓深水。
冬季
一到初冬的时候,先是天气温度慢慢的下降,再到水温的下降。趋温性的鱼类,会提前感应到降温的到来,会提前补充丰富的营养物质。这个时候钓鱼选择水不是很浅的位置,作钓都有很丰富的鱼获。最后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水温越来越低,我们作钓的水深要越来越深。
段落小结:从以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作钓水深的描述,我们可以综合起来,结合现在的季节,就知道钓浅水还是深水了。
早上作钓
三、不同的作钓时间段,选择不同的水深
早上
我们可以根据鱼类的趋温性,靠岸鱼窝休息的习性,选择水温较高的浅水区域进行作钓。最好选择一个向阳、背风的钓位。另外在浅水区作钓,尽量要保持安静。
下午
随着温度升高,导致浅水水域的水温升高。水中的鱼儿会缺氧,就会改变活动位置,会进入深水区域活动觅食,所以下午适合钓深水。
晚上
夜晚的鱼都有靠岸休息的习性,会寻找有障碍物的地方,当做庇护场所。所以在水温不是很低,水中溶解氧丰富,都适合钓浅水。
段落小结:一天中鱼儿是跟随着水温高低,来改变活动规律。外出钓鱼时要根据出钓时间,水温高低来选择不同水深。
窝料
四、根据不同水深水浅,打窝诱鱼方法要多变
1、浅水打窝:我们在浅水的水域作钓的时候,如果使用打窝的料团,抛投入水打窝,声音与水浪花太大,会直接把鱼吓跑,建议使用粉末状窝料,减少惊扰鱼儿,加速诱鱼。
2、深水打窝:在深水的水域垂钓,打窝时不能使用粉末状的窝料啦!因为水深你使用粉状的窝料,第一招小鱼,第二水深窝料长时间还没落到底,第三水深,粉末状的窝料打乱鱼的觅食水层想垂钓效果。
所以在深水的地方钓鱼,使用压实窝料,把松散的窝料握成拳头大小的团状,打窝最好。
3、窝料搭配技巧:我们钓鱼,制作的窝料必须要,粗细结合、味道要清淡,不能与挂钩用的主攻饵料味道有冲突。
段落小结:作钓不一样的水深,使用不同的窝料。窝料要粗细结合,好处是细小的粉末状饵料,能最大范围的诱鱼,大颗粒粗的饵料起到留鱼作用。
五、作钓深水与浅水区域,可使用不同的钓法
抛竿钓法:抛竿适合钓深水,因为抛竿可以把饵料抛投到很远很深的水域。我们挑选一根3.6米-5.4米长的鱼竿,配上2000型号的纺车轮,根据垂钓目标鱼,搭配线组粗细、鱼钩大小,一般使用翻版钩、爆炸钩。可以挂上方块饵料或者自制的饵料,进行抛投,深水垂钓。
手竿钓法:手竿钓适合浅水,因为鱼竿长度的限制,只能适合钓浅水区域。我们可以挑选一根2.7米-6.3米长的手竿,根据钓的目标鱼搭配线组、鱼钩、浮漂,然后使用搓饵或者拉饵垂钓。
手竿钓法,适合浅水水域
本文总结
生活在自然水域的鱼儿会因为,季节交替,天气变化,水温高低、人为干扰因素等原因而发生改变。而且鱼儿是有一日三迁的生活习性,白天它们不会在一个地方待很久。会根据食物的来源改变活动水域与觅食水层,所以我们在钓鱼的时候要结合,不同的季节,出钓的天气和时间段来选择垂钓深水或者是浅水。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tpetblog.com/71837.html